常言道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,筆者卻說:“不入其境,焉知其苦”。要知求職大學生生活之艱難、求職之艱辛,不妨看一篇報道:不足160平方米的求職公寓里,擺了30個鋪位,住在這兒的大都是求職的大學生,曾是天之驕子的他們,躲在被窩里偷偷哭泣的同時,也在懷揣夢想努力奮斗(2月28日《河南商報》消息)。
人都喜歡懷舊,于是難免要發一番感慨。想當年,高考雖然千辛萬苦,但卻是一考定終生,大學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,可稱得上是“天之驕子”。看如今,高考仍是千辛萬苦,但大學畢業生際遇卻大不如前,為求一份待遇不高的工作,居然“難如上青天”,所謂“天之驕子”早已是過眼煙云,不復存在。
欲問昔日的“天之驕子”為何淪落到今天無人問津的地步?痛定思痛之余,筆者以為弊端有二:
一是產業化經營導致急功近利。如今高校以產業化經營為時髦,將經濟效益作為追逐目標。為提高經營效果,于是就在“投入產出”上下工夫,“只管進不管出”就是“少投入多產出”的一種表現。企業生產要靠訂單,沒有訂單的生產只能算是盲目生產,而盲目生產的結果必然是產品積壓,積重難返之下,企業唯有破產之路可走。高校培養人才也是同樣道理,社會有多少需求就培養多少學生,讓學生學完學業后有充分的就業保證,而如今“只管進不管出”呈現出的卻是:進的是人山人海,一網打盡;出的是滄海一粟,一個不管。筆者以為,現今高校,不管學生就業,當是最大的一個弊端。
二是學以致用已成為明日黃花。古人曰:“讀書不見圣賢,如鉛槧庸;講學不尚躬行,如口頭禪。”其意是:讀書不探求圣賢的哲理,有如摹寫槧版的刻工;談學問不重本身的力行,就是不懂佛理只會念經的和尚。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,原因是學非所用、學用脫節讓學生缺乏謀生的手段??粗鴮W生求職四處碰壁的困惑,學校豈無責任?如果高校不但管“進”,而且管“出”,能讓學生成為“不懂佛理只會念經的和尚”嗎?
我以為當今高教改革,首先要改的是學生的就業問題,它能起到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效果。如果學校要確保學生的就業,能不顧社會需求盲目擴大招生嗎?如果學校要確保學生的就業,怎能不克服“學用脫節”的弊端,而致力于“學以致用”呢?如果學校要確保學生的就業,能不將產業化經營的學校改為“教書育人”的清凈之地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