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有一技之長
女孩D是英語專業的科班生,畢業后在一家外貿公司做職員。剛入職時,主要是負責一些郵件的回復,撰寫中英文合同、數據統計、收發傳真等事務性工作。雖然薪水不高,但工作相對還算輕松,她對此也頗為滿意。
幾個月后,D處理工作已經游刃有余了。領導看她空閑時間多,就讓她負責管理人事檔案、倉庫保管及其他行政事務。D的心態很好,覺得這些都是鍛煉自己的機會,就全都接受了。臨近春天的時候,公司的前臺辭職了,老板以當時不好招人為由,讓D暫時去做前臺。原本,做幾天前臺也沒關系,可沒想到這一千就三四個月。D還發現,老板根本沒有打算招新人,而她卻要擔任前臺、行政、后勤、人事、庫管等一系列的工作,而薪水卻沒漲。
帶著不甘和不滿,女孩D提出了辭職。她覺著,憑借自己“多角色”的工作經歷,重新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難。可真到了應聘時,那些好職位并不青睞她,她找到的還是跟以前差不多的事務性工作。
在跳槽越來越普遍的今天,像女孩D這樣的情況挺常見的,轉戰于各仃各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,表面上看真的是“什么都會”,可真把一個要緊的職位交給她,卻未必能做得好。這樣的“全才”在職場上并不受青睞,含金量也不高,因為它的“全”涉及的都是一些工作內容簡單、沒有太高技術含量的崗位,人職門檻低、競爭激烈。
惠普公司前CEO奧菲麗娜說:“人生是一個不斷剔除枝葉、走向主干的過程。”
過多的枝葉會影響我們成為參天大樹的進程,成為專業型人才才是現代職場的生存法則。眼皮太活,朝三暮四,東一榔頭西一棒,耐不住性子在底層進行專業能力積累,抱著投機僥幸心理,到頭來都只是光開花不結精力是有限的,很難成為一個什么都懂的全才。倘若各方面都是涉獵,就缺乏了專注力,工作做得越雜,最易導致的結果就是做什么都不到位。
企業真正需要和歡迎的人,應當是具備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人。這就好比一位技術領域的工程師,他在游戲軟件開發方面堪稱“大匠”,與此同時,他的英語也很好,寫作表達很強,可以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轉化為文字,作為經驗給同事培訓,那么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受企業歡迎的,他可以仕投術領域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影響,同樣也具備擔任中層管理者的資質。
那么,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專才呢?
在這里,我希望大家先規避一個誤區,那就是別把資格證“太當回事”。有一個男生從讀大學開始就邁進了考證的隊列,英語口語證書、導游證書、會計證到畢業的時候全都拿到手了。本以為這樣就能增加求職成功的概率,結果卻跟其他同學一樣,兜兜轉轉沒尋覓到合適的崗位。
把所有的資格證囊括在手,并不是優秀的“專家”,頂多是一個“博士”。常識不代表卓越,就像“十萬個為什么”不代表研究能力;知識不是擺設,不是徽標,而是行動的工具。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,成為一個趙凡脫俗的“匠人”,就得有一些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強項。
拿破侖·希爾說過:“專業知識是這個社會幫助我們將愿望化成黃金的重要渠道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想獲得更多的財富,就要不斷學習和掌握與你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。不論如何,你都要在你的行業里成為一等一的專才,只有這樣,你才能鶴立雞群,高高在上。”
要做到這一點,就是認準一個方向,專注地做下去,達到精通的狀態。
巴黎一家五星級大酒店里有個小廚師,長相憨厚老實,誰說什么,他都照單全收。這小廚師沒有什么特長,做不出那些能上大場面的菜,所以一直都給主廚打下手。不過,他會做一道非常特別的甜點,就是把兩個蘋米的果肉都放進一個蘋果中,那個蘋果就顯得特別豐滿,但從外表上看,完全看不出來是兩只蘋果拼起來的,就好像天生長成的一樣,且果核也被巧妙地去掉了,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。